本報評論員 練洪洋
  教育終極目的就是“人的教育”:教一個大寫的“人”,育一個完整的“人”——知識與能力之外,健全的人格、健康的心態、善良的品性,一樣重要。
  德育低效,癥結在哪?於德育本身而言,目標空泛,針對性不強;內容僵化,與現實疏離;手段單一,言傳多於身教等,都是屢被公眾提及的老問題。
  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。外人很難想象,僅僅因為老師的一句批評,華東政法大學一位女學生竟然將高溫的熱水潑向老師,將其燙傷。而且,事情過去幾天了,她一直未露面,出來道個歉。今年5月間,長武縣6名高三學生因老師制止他們撕書而圍毆老師,將老師打傷。偏執型人格,向外有暴力衝動,易受偶然因素驅動而具有攻擊性;向內易產生挫折感,以自我折磨傳達不滿信號。熱水潑教師、圍毆教師無疑是偏執人格的暴力依賴。極端事件是個別現象,但吐露出來的消息令人憂慮。
  愛因斯坦說過:“通過專業教育,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,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。否則,他——連同他的專業知識——就更像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,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。”妙哉斯言,“狗”、“人”之喻,恰如其分地辨析了智與德的關係。
  不忘初心,方得始終。教育終極目的就是“人的教育”:教一個大寫的“人”,育一個完整的“人”——知識與能力之外,健全的人格、健康的心態、善良的品性,一樣重要。與他人相處時,學會尊重他人,負起個人責任、具有公平意識、值得他人信賴、關心公共事務、承擔公民責任等等,這些都是EQ而非IQ。其中,尊重他人和被人尊重既是品格的重要“組件”,也是個人社會化“必殺技”,為西方教育所倚重。揆諸現實,學校與教師、教師與學生、家長與學校之間,不信任、不尊重現象仍然存在。稍微有點尊重他人意識,學生也不能將熱水潑向自己的老師。
  德智體美勞,德在諸行之前,歷來為基礎教育所重,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備的人才。黨的十八大提出,“把立德、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”,重申“立德”之重要,為未來教育指明方向。學校德育的成就是巨大的,主流是健康的,但成效與目標之間仍有落差,“德育高要求”的背後往往藏著“德育低產出”之尷尬。正如許多班主任、輔導員所言,現在的學生難教,蠻辦法不行、老辦法不靈、新辦法不明。德育低效,癥結在哪?於德育本身而言,目標空泛,針對性不強;內容僵化,與現實疏離;手段單一,言傳多於身教等,都是屢被公眾提及的老問題。舉個簡單例子,成天將學生關在教室學習,不讓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,如何培養他們的集體觀念與合作精神?不尊重學生應有的權利,輕則斥責,重則體罰,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,怎麼可能尊重教師,尊重他人?
  於家庭教育而言,罪在功利主義和精緻利己主義。不少家長認為,孩子接受學校教育,目的是“三好”——考一個好分數,進一所好學校,找一份好工作。至於“第四好”: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好人,則沒被擺到應有位置。個別甚至出現“5+2=0”(五天的學校教育加上2天的家庭教育等於零教育)現象,家庭教育負數抵消學校德育正值。就在本月4日,吉林省吉林市船營區發生社會人員毆打教師事件,打人者稱:“誰也不許動我家少爺”。如此家庭教育,想不把孩子教壞都難。
  其實,德育並不複雜,從公民培養角度,“人的教育”就是公民教育。讓學生智力得到發展的同時,養成一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、合格的公民。
  關註成長教育系列評論②  (原標題:教育要把“人”找回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wohhq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